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新闻中心

企业动态

【辉煌七十年 洞头人行天下】洞头“鱼粉郎” 闯过“关东”闯“南亚”

鱼粉生产厂家

辽宁省丹东市方龙水产有限公司

鱿鱼膏生产设备

全自动车间

鱼粉哪家好

方均魁查看“鱼粉”


洞头网讯(记者 郑翀翀 叶明天 潘道阳)“鱼粉”作为饲料工业的基础,七八十年代在洞头迅速发展,一度成为传统支柱产业。但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,“鱼粉”产业逐渐退出了洞头的经济舞台。曾经的“鱼粉”加工“大军”或专向其他行业,或走出洞头找寻发展路径。从记事起就跟“鱼粉”打交道的方均魁,选择了后者。2004年的冬天,他独闯“关东”,走出了一条广阔的路子。

  占地50多亩的辽宁省丹东市方龙水产有限公司,生产车间宽敞明亮,三条大型自动化鱼粉生产线,正在全力运转。与印象中的传统鱼粉厂不同,空气中的鱼腥味并不浓郁,且整个车间内几乎见不到人,除了不远处的仓库内有开着铲车搬运鱼粉的司机和几名装卸工人外,其余生产环节都实现了自动化。

  “一开始在前阳机场,只有一条生产线,成品也就50吨左右(24小时),现在24个小时能达到150吨。”方均魁说道。

  方均魁告诉记者,自打他记事起就在跟“鱼粉”打交道,当年洞头“鱼粉”的发展历程他都历历在目。尤其是80年代中期,随着养殖业的发展,鱼粉需求增大,民间以小杂鱼干加工的鱼粉生产迅猛发展,洞头“鱼粉”厂遍地开花。但生产工艺落后,产品质量低,一度出现“参假”饲料横行的现象。这段往事,令他至今都难以忘却。

  1986年由于“稳定捕捞、发展养殖、突破加工”的方针,洞头全县渔业产量92万担。在工业上,除生产些机械、五金电器等产品外,重点是利用本地丰富的水产资源,生产鱼粉合成龙胶、碘、琼胶、树脂、“蛋白冻”、增长剂等。

  1986年当年洞头全县渔、工、农业总产值为1.3亿元,渔民人均收人520元,分别比1980年翻了两番,比1985年分别增长了10.1%和17.4%。1986年渔民人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。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,一幢幢洋房拔地而起,大部分先富起来的渔农民住进了新楼房。但与此同时,随之而来的环保问题,也成了大家心头最大的痛处。

  方均魁告诉记者,那时候鱼粉厂里都是自己晒的对居民的生活有一定影响,能闻到鱼腥味。后来有了蒸汽烘干机,但是污染更大。蒸汽出来的气味是在天空飘的。没有环保设施,污水处理,废气处理。洞头地方不大,有几家在生产,到处都能闻到这个气味。

  1992年,洞头县风景旅游管理局正式成立,拉开了洞头海岛旅游开发的序幕。于此同时,海洋渔业资源也开始萎缩。洞头“鱼粉”的发展,陷入了困境,随之出现了“转行潮”和“出走潮”。思虑再三,方均魁背起行囊,跟随南下北上“淘金”的乡亲们离开洞头寻找出路。

  2004年,一个偶然的机会,方均魁来到丹东,凭着自身敏锐的商业嗅觉和近乎苛刻的勤奋找到新商机,并由此赚到了自己在关东地区的第一桶金。

  2004年,方均魁偶然这里鱿鱼内脏没人要,就把它收回来。全国各地有封海,就是有禁渔期,但是丹东靠近鸭绿江,在那几年是没有封海的。这种优势,比别的地方都好。

  还没想好产品往哪销,方均魁就着急忙慌地租下了当地废弃的军用机场,上了一条生产线,开始日夜生产鱿鱼膏。

  随后,方均魁独自跑到广东去寻找订单。跑了20多天了一个订单都没有,很焦虑,资金压力也很大。找不到销路,产量一天比一天增大,现实逼着他继续寻找销路。

  凭着这股子不怕输的韧劲和敢打敢拼精神,2005年8月,跑了近1个月的方均魁,终于签到了第一笔订单。提前把全年1000多吨产量的鱿鱼膏卖了个精光,拿着滚烫的50万元人民币回到了丹东。

  方均魁告诉记者,“鱼粉”行业光明之路是走向“环保”。无论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还是经济增速相对缓慢的内陆,大家深知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,粗放型的生产早已不再适应历史需求。

  2014年,深刻意识到这一点的方均魁,离开了苦心经营10年的前阳机场,在东港市建起环保化、标准化、自动化、智能化“鱼粉”厂,开始了他的“鱼粉”事业新征程。而他两千多公里外的家乡——洞头,也在这一年里,成了“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”“浙江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”,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.79亿元,高于生产总值增速0.5个百分点,其中旅游综合收入达17.98亿元。

  如今,深入实施“生态立区、旅游兴区、海洋强区”三区战略的洞头,已基本实现了蓝色崛起、绿色发展的目标。“两山”理念在海岛落地生根并在“海上花园”里绽放出了最夺目的花朵,并赢得全国点赞。当初为洞头生态文明建设而选择背井离乡另寻出路的方均魁,也在他乡“光彩绽放”,熠熠生辉。

  除了在丹东市以外,他还把厂子开到了大连市、舟山等地。“鱼粉”年产量达2万多吨,“鱿鱼膏”年产量达1万多吨,年产值近3亿元。相关产品销往全国各地,并正在向国际市场进发。

  方均魁说,扛过了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,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浪潮,现在仍在经济发展转型的历史潮流中搏击的洞头人不止他一个。不论过去还是现在,选择继续熬下去还是选择跳出来,因人而异,结果也不尽相同。但成功者制胜的法宝中必有一件,就是长久的坚持和永不言弃的精神。

  当前,名利双收,衣食无忧,或许是许多人对成功者的定义。但成功的洞头人,不应止步于这些。有些价值观的东西千年不变,比如社会责任。只有着眼于自己所能影响和改变的,才会成长,才能抓住机遇。